将心性之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评周德义“心学三书”

来源:湖南日报

阅读:133次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06日

      王泽应

  周德义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华国学和哲学的研究,于心性之学尤有独观道妙并加以个体性体悟和创化的功夫,在涵容诸家诸说的同时,更有一番匠心独运和别开生面的体系化建构。相继推出了《心觉》《心仪》和《心知》三部体大思精的论著,将中国原有的心性之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心觉》可谓“元哲学”的精神奠基,探讨和论述的是元心学或者说超越了一般个体性心学的一些大本大源问题,集中回答了何谓“心觉”,为什么要研究“心觉”以及本根意义上的“心觉”到底该如何来觉解与觉悟等抽象玄远又拂之难去的觉心问题。《心仪》取“心向往之”而加以论说,属于以小见大之典论,有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宏微合一之理论特质。《心知》属于开显心之知识的知识学亦或是知识学的建构学,有着对心之认识反思功能的知识学之多重开显和如何使心更好地知的价值论之多重阐释。

  就其大者而言,周德义“心学三书”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含悲天悯人的价值关怀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与人类意识。人之心体是知觉灵明的价值寓所,其省思和创化的涌动奔流使人感受到意义的召唤和生命的神圣,由是所凝结成的精神、理性和文化,更让人获得了立于天地之间的可敬可贵,进而得以建构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命意义世界最壮丽的日出,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去调动全部心智潜能,使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同时,人借助其知觉灵明的心知和心灵感受又能体悟到天地的无语及其自身生命的种种脆弱乃至文化精神创化与坚守的不易。

  周德义“心学三书”于心体性体之极深研究的同时更将思维的目光投向文化的传承与创化,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与自信中,吐露出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切期望。

  二、颇具洞见本根的睿智与别具一格的本体论意识。周德义先生“心学三书”,建构起了自己本体论与工夫论合一的心学体系。

“心学三书”讨论了儒家以“仁”、道家以“道”,以及黑格尔以“存在”、马克思主义以“物质”为本体构成的哲学体系,并对之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性评判,提出了自己心身、心物、心理合一的本体论主张,极大地发展了儒家成己成物的思想。在周德义先生看来,人类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代表宇宙的最高智慧和发展方向。心是整个人类的理性总括,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心内之理与心外之理是一致的。他对于王阳明的“山中之花”的“寂”存在状态作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解释,认为“如心而在的世界”即是本然世界,并由此进一步完善孟子心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和陆王心学以“心”为本体的哲学体系。

  三、究元决疑的批判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心学三书”对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理论有精湛深刻而不落俗套的评述,对于庞朴“中庸形态”提出的商榷特别富含理性的批判和怀疑的精神,认为批判性是哲学理论思维创新的原动力。

“一分为三”是周德义哲学冥思中的“自得”,也是贯穿于“心学三书”理论系统大厦的经络。“一分为三”既是认识论、价值论和本体论的深刻内涵,也是所有规律的集中呈现。他还据此对哲学三种理论形态作出了自己的划分,探讨了“三元和合”的内在神韵,使“一体二元”和“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发展到“三元和合”的阶段,开拓并丰富了哲学视域的生长空间。

  四、宏微合论的视域融合及比较文化的价值观瞻。周德义先生的“心学三书”对心之本体、功能、动力、效用以及知、情、意、信、理,作出了多视域的觉解分殊。

  尤其是他从中西文化分别具有内在超越性与外在超越性的侧重和历史发展的认识出发,将各国各民族文化置于一个公共理性的评价平台之上进行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得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成熟的理性文化及其思想观念的结论。

  周德义先生关于儒家学说发展的三个历史性高峰的判断,以及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的论述也是特别有自己的感触和心得的。他认为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和精髓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成熟的理性文化必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基础和重要资源。

“心学三书”,以“心觉”奠其基,以“心仪”支其架,以“心知”展其义,融心之本体与功夫、心之义理与辞章、心之开掘与坚守、心之思慧与见识于一炉,更兼古今兼收、中外和论、史思并重,散发出藏往知来的伦理气息,建构起了一个逻辑谨严、条理统贯且观点互相支撑、自成一家之言的理论体系,自会使读者、学者获识获益良多。

  (《心觉》《心仪》《心知》,周德义 著。《心觉》,商务印书馆出版;《心仪》《心知》,学苑出版社出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