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

来源:国税

阅读:997次

发表时间:2019年05月28日

      株洲市人民政府

株政发〔2018〕5号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株洲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株洲现代农业发展,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意见》(湘发〔2018〕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湘政发〔2018〕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开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为切入点,以优化县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方向,重点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品牌建设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开放强农推进、绿色发展深化6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以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总体目标

紧扣产业兴旺目标,围绕“一县一特”、“多县一特”,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依托株洲农业特色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6大行动,各县市区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显、建设水平领先、产业高度融合、农民持续增收。到2020年,实现我市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122”创建目标,即培育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

三、创建内容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高效、精细”为目标,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到2020年,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3个(生猪、蔬菜、油茶),过50亿元的产业3个(稻米、特色养殖、休闲农业),将株洲打造成为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1.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重点发展粮油高档优质品种,加强蔬菜、茶叶、水果等标准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以油茶、花卉苗木为重点打造高效林业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养殖业,推进生猪和特色养殖标准化发展。按照“一县一特、多县一特”的要求,全市重点打造炎陵县白鹅产业、茶陵县红茶产业、攸县大豆(香干)产业、醴陵市和株洲县蔬菜产业、云龙示范区花木产业,以及石峰区、芦淞区、荷塘区和天元区休闲农业。与此同时,各县市区都要积极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炎陵县发展高山生态茶叶、黄桃特色产业,茶陵县做强黄牛、脐橙产业,攸县打造米粉、油茶、麻鸭特色产业,醴陵市做优黑山羊、瓜蒌特色产业,株洲县大力推进油菜、油葵产业,城区积极打响休闲旅游等特色品牌。(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各县市区)

2.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长株潭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及休耕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8〕10号),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部门联动、项目带动、政策支撑”的原则,将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而实现产业特色更特、产业体系更优、带动作用更强的目标。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科学选择调整作物,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重点推广蚕桑、饲料桑、棉、麻、花卉苗木、牧草、香料作物等非食用性作物,推广经过安全评估的油料、西甜瓜、瓜蒌、特色蔬菜等食用安全高效作物,适度发展生态鱼池、休闲观光农业。2018年完成结构调整考核任务28万亩,2019年完成25万亩,2020年完成15.06万亩。到2020年,各类作物调整面积68.06万亩,完成休耕面积36.26万亩。重点培育良种繁育点3个、示范片20个、产后处理加工点3个,确保“调得下、稳得住、有效益、可持续”。(责任单位: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畜牧局、市商务粮食局、各县市区)

3.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三大新业态,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建设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为重点,以发展农旅融合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庄为载体,以完善交通环线为基础,力争把城市周边打造成“长株潭”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的核心区。出台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产村一体、农业田园综合体的模式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园,2018年,争取新增1家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5家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开展全市“十佳休闲农庄”评选活动。重点扶持悠移庄园、华亿庄园、百园嘴山庄、汉唐周庄、万樟园林、清水湾畔、祥云山庄、众森生态园、茶乡花海、枫溪谷十大农业休闲企业,以此带动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沪昆、平汝高速及106国道为轴线,打造3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利用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乡村酒店、乡村民宿和特色旅游村镇,为游客提供高品质住宿等特色休闲服务和度假体验,努力将每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成为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利用媒体、互联网、微信平台等宣传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森林康养,进一步完善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和攸州国家森林公园两个湖南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大院国有林场2个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发展一批森林人家、康养基地。到2020年,创建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10个、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0个,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园)15个,培养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300名,实现年接待休闲观光旅游康养游客1500万人次,经营总收入5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重点推进以下农业特色产业:

——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调优产业布局和种植模式,稻米产业从偏重于稳面保产能转移到提质增效上来。大力发展玉针香、泰优390等高档优质稻种植规模,加快高档优质湘米原粮基地、水稻原种扩繁基地建设。积极推行水旱轮作等模式,在目前只种一季稻、排灌方便的原双季稻区,优先发展再生稻。到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和127万吨左右。大力支持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湘泰粮油、炎洣神6家省级龙头粮食加工企业,打造2个具有株洲特色的大米区域品牌,进一步提高区域品牌大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推进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强化蔬菜设施栽培,选择15个以上蔬菜种植面积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基地、4个以上生产面积在50亩以上的食用菌基地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冷储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露地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或设施连片200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建设500平方米以上冷藏保鲜库或冷冻库。以蔬菜露地生产面积1000亩以上和棚室生产面积200亩以上蔬菜基地为重点,推广配方施肥,引导农民增施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沼渣沼液等,严禁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改革生产技术,全面提倡合理轮、间、套作,提倡设施栽培。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0万亩,城镇专业蔬菜基地面积8.5万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蔬菜年产量达到350万吨,城区主要蔬菜品种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全市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达到98%以上。

——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延长油茶产业链,通过油茶新造、低改、精深加工、种苗、林下种养、旅游等,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林农增收和林业增效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新造良种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发展壮大醴陵市金桥油茶合作社基地、恒盛油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基地。在茶陵县枣市镇、界首镇打造中联天地公司万亩基地、在攸县莲塘坳镇打造天华公司万亩基地、在醴陵市船湾镇打造金鼎公司万亩基地。做大做优红星盛康、金桥、金紫峰等知名油茶品牌。到2020年,新造油茶林1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50万亩。

——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以“茶祖在株洲,茶源始三湘”的茶祖文化为推手,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以“株洲红茶”为统领,确立茶陵、炎陵等县市区为株洲茶产业主要功能区,实现以优质红茶、绿茶为主,辅以白茶、花茶等多茶类协同发展。到2020年,建成优质、高效、生态茶园10万亩,实现总产量1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重点培育1-2个在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名优品牌,扶持一批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示范企业(合作社),培育1家过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上规模的茶叶专业市场。

——推进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依托唐人神、龙华农牧、攸县桑草猪等产业龙头,推进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扶持炎陵白鹅、茶陵黄牛、攸县麻鸭、醴陵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养殖。到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500万头,总产值100亿元,炎陵白鹅、攸县麻鸭分别出笼240万羽、400万羽,茶陵黄牛、醴陵黑山羊分别出栏10万头、60万只。大力发展渔业生态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到2020年,全市生态渔业养殖面积达5万亩,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15家,省级渔业休闲示范基地达10家。

——推进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在提质传统水果产业的同时,加大对时鲜水果的发展力度。炎陵县重点发展黄桃、奈李、猕猴桃等;茶陵县重点发展脐橙、杨梅、枣等;攸县重点发展早熟梨、李等;醴陵重点发展瓜蒌、西甜瓜等;株洲县、城区重点发展葡萄、草莓、蓝莓等休闲水果。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50万亩,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15亿元。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动

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产+加工+科技”模式,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个农产品加工园。

1.加快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省市县共建、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支持创建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需求的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各县市区要加强规划引领和机制创新,按照全产业链思路,以加快形成有效优质供给为目标,突出优势特色重点产业,科学布局优势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到2020年,争取创建7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并以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为重点,支持创建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

2.加快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要素有效聚集、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管理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各县市区制定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积极配套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园、新品种新技术实验基地、沼液废弃物循环利用、物流点、创业就业点等,实现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完善基地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广应用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者进入。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园区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各县市区出台专门支持返乡回乡创业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每年开展全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园”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来的“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园”给予重点支持。到2020年,力争建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优化办、各县市区)

3.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为基础,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不断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明显的高标准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推进攸州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重点推进茶陵县汇才、株洲县朱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分级、包装、储藏、保鲜、烘干、配送等设备设施,重点提升畜禽、水产、粮食、蔬菜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农产品产地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冷藏库、产地预冷库、流通型冷库建设,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每个县市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用地100亩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三)农业品牌建设提升行动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6〕44号)和《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7〕2号)等文件精神,强化农业品牌顶层设计,加大农业品牌扶持力度,树立株洲农业品牌形象。到2020年,全市打造各层级农业品牌300个,其中,市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企业品牌40个、产品品牌50个、“三品一标”200个,农业品牌总数进入全省前列,实现农业品牌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1.培育农业品牌体系。着力培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新业态品牌,形成农业品牌体系。在炎陵黄桃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争取株洲红茶、茶陵黄牛、炎陵白鹅、攸县香干、醴陵蔬菜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市一级重点打造茶叶、生猪、油茶三个全市性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县市区一级重点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区域性公用品牌。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在唐人神集团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企业品牌”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档升级,3年内推进1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市,申报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推进产品品牌建设,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省(市)长质量奖、省市名牌产品,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新业态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打造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

2.加大农业品牌营销力度。在确保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产品品位,挖掘炎帝、茶祖等农耕文化,讲好品牌故事。加大农产品包装、推介力度,拓宽农产品市场。积极参加国、省“十大农业品牌”等评选活动,市本级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株洲市十大农业品牌”评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互联网进行农业品牌宣传,扩大株洲品牌农业的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商务粮食局、市文体广新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

3.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出台品牌农业扶持政策,对发展品牌农业的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奖励力度,对2018年及以后获评国家、省、市行政主管部门“十大农业品牌”称号,成功晋升为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国家部委授牌的新业态品牌,以及获评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的给予10-20万元奖励;对获评省级、市级农产品品牌及市级龙头企业的给予5-10万元奖励;对经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给予2-4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各县市区)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十企百社千户”工程,整合资金资源,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服务力度,新增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并通过贷款贴息、信用担保、保费补贴等方式撬动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10亿元以上,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株洲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力军。

1.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市一级每年重点支持10-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每个县市区每年重点支持2-3家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株洲市十佳龙头企业”评选活动。到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过5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元企业1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过80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2.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专项行动,2018年底之前完成“空壳社”“翻牌社”“僵尸社”的清理、注销和依法退出工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订章程,依法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面,并按产业链、价值链组建联合社。每年新增社员过50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以上,每年评选50个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授牌。到2020年,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家以上。有效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市畜牧局、市工商局、市农机局、市经管站、各县市区)

3.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引导和鼓励种养殖大户向家庭农场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加强家庭农场认定工作,组织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场创建,每年评选30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并授牌。到2020年,全市年产值过100万元的家庭农场达到500个以上,进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1000个以上,每个县市创建一个家庭农场示范乡镇。(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经管站、各县市区)

(五)开放强农推进行动

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全面对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提升农业开放发展水平。

1.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湘品出湘”工程,推动我市优秀农业企业、优质农产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实施好国家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2018年,帮扶湖南湘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株洲县)登录“同线同标同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创建炎陵县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黄桃)。2019年,支持创建茶陵县生猪出口示范基地和炎陵县白鹅出口示范基地。2020年,支持创建茶陵县、炎陵县茶叶出口示范基地。推进海关通关、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深入开展打击农产品走私综合治理行动,优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环境。到2020年,全市销往省外的农产品超过50亿元,其中境外5000万美元。(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株洲海关、株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邮政管理局)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按照“立项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推进涉农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省“5个100”工程、市“五个一”活动,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引进一批涉农好项目、大项目。积极对接“500强”企业、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参加“沪洽周”、“港洽周”等招商活动,做好项目宣传策划和引进工作。全市每年开发包装农业特色招商引资项目10个以上,合同引资15亿元、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市畜牧局)

3.着力抓好农产品展示展销。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会展、展销、节会活动,搭建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茶博会”、“食博会”、“食餐会”等展会活动。举办好2018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大力开展农业节庆活动,围绕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株洲特色和影响力的农业节庆品牌。加快农旅融合步伐,让旅游地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鼓励品牌企业以大中城市为主阵地,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建设连锁店、专卖店等品牌营销宣传窗口。每年组织和参与2次以上农产品展销节会活动。(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

4.扎实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企业,鼓励和引导我市涉农企业建设农业电商平台,与第三方电商或者物流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力争到2020年,打造12家全国知名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编码管理、包装标志、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应用,力争每个县市建设一个农村电商物流园。推进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加快醴陵市省级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工程示范县的创建,力争3年内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示范园建设,到2020年,打造10个“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30个蔬菜、水产等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外侨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农机局、市气象局、市国投集团)

(六)绿色发展深化行动

大力推广“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探索集成绿色引领的技术模式,包括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农作物良种繁育、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加工、保鲜、贮藏、包装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和全程机械化水平,以及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绿色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三年内基本建成市本级千亩现代农业高科园。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全市建成20个市级、100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市农机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2.扩大绿色农产品供给。大力支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绿色发展、覆盖产业全链条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20年,实现规模种养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食药监局、各县市区)

3.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积极配合开展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完善治污截污联合监管机制,建立污染源清单、档案,严格禁止新的污染源流入。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广泛开展产地环境监控,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力度,每年采取第三方修复治理模式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4万亩。转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开展果蔬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进果蔬茶水肥一体化,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实现农作物“绿色种植”。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奖补,支持发展畜禽水产绿色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养殖—沼气—种植”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0%,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秸秆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3年内实现所有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质量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项制度,率先在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试点。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完善市县乡检测机构,配备完善检验检测设施。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集中开展禁限农药、“瘦肉精”、生鲜乳、私屠生猪和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建设株洲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巩固醴陵市、株洲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支持醴陵市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支持茶陵县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18年,新增基层追溯点10个,推进醴陵市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试点县工作。到2020年,完成8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质量追溯企业主体信息库建设。(责任单位: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各县市区)

四、创建条件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按照国家、省级和市级三个层级的条件进行创建,以县市为单位申报,成熟一个,推荐认定一个。

(一)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条件

1.发展规划方面。园区发展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加工园区面积不少于2000亩。

2.主导产业方面。主导产业名录包括优质蔬菜、特色水果、品牌茶叶、道地药材、特色畜禽、名特水产,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全县农牧渔总产值的30%以上。

3.园区要素方面。主导产业至少有2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并按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求集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至少有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注册。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高于当年全市平均水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4.产业链条方面。规模化水平、标准化水平均达到50%以上,鲜活农产品初加工(分级、包装、贮藏)达到70%以上,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与农业产值比重达到2:1以上。

5.绿色发展方面。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0%。规模种养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30%以上。

6.带动农民方面。规模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0%以上。

7.政策支持方面。县级政府支持力度大,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二)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条件

1.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发展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其中加工园区面积不少于5000亩。

2.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主导产业与湖南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优质蔬菜、特色水果、品牌茶叶、优质棉花、道地药材、特色畜禽、名特水产)相符;主导产业是地理标志产品,或培育1个以上知名公共品牌、有1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全县农牧渔总产值的50%以上。

3.建设要素高度集聚。主导产业至少有2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核心区至少有1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注册;至少有1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在产业集聚区设立技术研发或技术服务机构;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高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备。

4.产业链条构建完整。主导产业规模化水平达到70%以上,标准化水平达到60%以上;鲜活农产品初加工(分级、包装、贮藏)达到90% 以上,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1以上;主导产业建成产地专业批发市场。

5.绿色发展成效突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0%,畜禽粪污、秸秆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规模种养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覆盖,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0%以上。

6.带动农民作用显著。园区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专门支持返乡回乡创业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

7.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条件

从已经成功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中,择优推荐一家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高位推动。坚持一把手牵头抓。建立健全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创建工作领导机制。成立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任副组长,市农委、规划、国土、财政、水务、编办、民政、供销、畜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同时,市级成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6大行动专项工作小组,分别由市农委相关副主任任组长。各县市区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县市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主导产业要求特色鲜明,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

(二)强化制度保障。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顶层设计,积极研究后续制度,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由市农委拟定《关于创建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考评细则》,明确创建申请、考核认定、分值设定及奖励办法,并研究出台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的6大行动专项方案。各县市区研究制定《创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积极出台在集聚区用地保障、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

(三)强化资金投入。市、县整合涉农资金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倾斜,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完善株洲市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成效明显的县市及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四)强化示范创建。以创建推动发展、以创建促进提升、以创建培育亮点。以创建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全市“三农”工作上新台阶。2018年,着重保障1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确保1个县市成功创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建立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农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增值收益。

(五)强化督查考核。一是开展日常调度。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月督月报,半年开展巡查,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遇重大问题呈请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二是严格考核评分。依据《关于创建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考评细则》,由6大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进行考核评分,市领导小组审核并统合分数,确保考核科学、公正。三是分级实施创建。市一级主要负责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的申报指导,并具体负责对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县市的考核评选;县市一级主要负责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申报。四是合理运用结果。对于成功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县市,除上级以奖代补资金以外,市财政奖励资金100万元,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集聚区的县市,市财政奖励资金50万元,并将重要的创建考核指标纳入全市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附件:1.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122”工程年度           计划表(2018-2020年)

     2.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目标任务计划表    (2018-2020年)

 

   

 

 

2018年5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122”

工程年度计划表(2018-2020年)

 

 

单位

2018

2019

2020

合计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0

0

1

1

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

1

1

0

2

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

1

1

0

2

 

附件2

 

株洲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目标任务计划表(2018-2020年)

 

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单位

2018

2019

2020

2020年达到

责任单位

备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

1

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

(生猪、蔬菜、油茶)

 

 

3

3

市农委、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

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稻米、特色养殖、休闲农业)

 

 

3

3

市农委、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3

调整种植业结构

结构调整考核任务

万亩

28

25

15.06

68.06

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畜牧局、市商务粮食局、各县市区

 

完成休耕面积

16.33

7.22

12.71

36.26

培育良种繁育点

 

 

1

1

1

3

培育良种示范片

10

5

5

20

产后处理加工点

1

1

1

3

4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休闲

农庄

国家五星级

7

不评星

10

10

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省五星级

27

27

30

30

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园)

10

13

15

15

培养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

200

250

300

300

年接待休闲观光旅游康养游客人次

万人次

1125

1275

1500

1500

经营总收入

亿元

40

45

50

5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

 

5

优质

稻米

产业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350

310

280

280

市农委、各县市区

 

粮食产量

万吨

160

140

127

127

株洲特色的大米区域品牌

1

1

2

2

 

6

绿色

蔬菜

产业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112

116

120

120

城镇专业蔬菜基地面积

6.5

7.6

8.5

8.5

设施蔬菜播种面积

26

28

30

30

蔬菜年产量

万吨

295

330

350

350

城区主要蔬菜品种自给率

%

70%

70%

70%

70%以上

全市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

98%以上

98%以上

98%以上

98%以上

 

7

油茶

产业

新造茶油林面积

万亩

4

5

6

15

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改造低产低效茶油林面积

16

17

17

50

 

8

茶叶

产业

优质、高效、生态茶园面积

5

8

10

10

市农委、各县市区

 

生态茶园总产量

万吨

0.5

0.8

1

1

生态茶园综合产值

亿元

5

8

10

10

培育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名优品牌

 

 

1-2

1-2

扶持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示范企业(合作社)

 

 

 

 

一批

培育过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

0

0

1

1

培育上规模的茶叶专业市场

0

0

1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

9

特色养殖产业

全市出栏生猪

万头

471.29

485.43

500

500

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生猪总产值

亿元

93

96

100

100

炎陵白鹅

万羽

140

190

240

240

攸县麻鸭

320

360

400

400

茶陵黄牛

万头

8.48

9.07

10

10

醴陵黑山羊

万只

56.56

58.25

60

60

全市生态渔业养殖面积

万亩

1.3

2.5

5

5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2

13

15

15

省级渔业休闲示范基地

6

8

10

10

10

特色

水果

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

万亩

49

49.5

50

50

市农委、各县市区

 

水果总产量

万吨

40

42

45

45

水果总产值

亿元

14

14.5

15

15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动

11

争取创建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

2

4

7

7

市农委、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

 

12

支持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0

0

1

1

13

力争建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65

80

100

100

市农委、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优化办、各县市区

 

14

全市范围内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

3

5

10

10以上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15

力争每个县市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用地

 

 

 

100以上

农业品牌建设提升行动

16

全市打造各层级农业品牌

 

200

250

300

300

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

 

其中,市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

5

7

10

10

其中,企业品牌

20

30

40

40

其中,产品品牌

30

40

50

50

其中,三品一标

160

180

200

200

17

农业品牌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

%

50%

55%

60%

60%

18

支持创建全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1

2

3

3

19

培育农业品牌体系

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上市

0

0

1

1以上

申报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0

0

1

1

新增省级龙头企业

6

0

5

10以上

县市区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4

7

10

1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20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190

195

200

200以上

 

 

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

50

80

100

100以上

10亿元企业达到

5

8

10

10以上

50亿元企业

0

0

1

1

100亿元企业

1

1

1

1

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过

亿元

570

680

800

80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面

每年新增社员过50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00以上

100以上

100以上

300以上

市农委、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市畜牧局、市工商局、市农机局、市经管站、各县市区

 

每年评选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授牌

50

50

50

150

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70

70

60

200以上

22

家庭农场规范发展

每年评选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并授牌

30

30

30

90

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经管站、各县市区

 

全市年产值过100万元的家庭农场达到

150

200

150

500以上

进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数达到

400

300

300

1000以上

23

县市创建家庭农场示范乡镇

2

2

1

5

 

开放强农推进行动

24

全市销往省外的农产品超过

亿元

15

15

20

50

市商务粮食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株洲海关、株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邮政管理局

 

其中境外

万美元

1500

1500

2000

5000

25

全市每年开发包装农业特色招商引资项目

10以上

10以上

10以上

30以上

市商务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市畜牧局

 

26

合同引资

亿元

15

15

15

45以上

27

到位资金

亿元

10以上

10以上

10以上

30以上

28

每年组织农产品展销节会活动

2以上

2以上

2以上

6以上

市商务粮食局、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

 

29

打造全国知名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

2

4

6

12

市政府办公室、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外侨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农机局、市气象局、市国投集团

 

30

打造 “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

3

5

10

31

建设蔬菜、水产等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

4

10

16

30

 

绿色发展深化行动

32

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

90%

92%

95%

95%以上

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市农机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

 

33

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

85%

87%

90%

90%以上

34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78%

79%

80%

80

35

全市建成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7

7

6

20

36

全市建成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35

35

30

100

37

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

%

20%

25%

30%

30%以上

市质监局、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食药监局、各县市区

 

38

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

万亩

4

4

4

12

39

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

37%

38%

不低于40%

不低于40%

40

新增基层追溯点

10

0

0

10

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各县市区

41

完成规模以上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企业主体信息库建立

20

20

40

80

                           

 

株洲市人民政府

 

附件: